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难题。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源远流长,将其称为 “不寐”,认为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密切相关。从中医理论出发,通过辨证施治、穴位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让身心回归平衡。这边就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马洪民医生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医是如何有效调理治疗失眠的。
马洪民医生如何?治疗调理失眠效果好不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仲景国医优秀传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医药人才项目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十佳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眩晕专病团队学术带头人,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老中医、岐黄学者田金洲教授,以及全国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睡眠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马洪民医生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眩晕症、头痛、失眠、焦虑、抑郁、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及内科杂症。
马洪民医生表示中医认为,失眠的核心病机是 “阳不入阴”。正常情况下,白天阳气升发,人精神振奋;夜晚阳气内敛,与阴相济,人便能安然入睡。当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或病后体虚时,就可能导致肝失疏泄、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等问题,打破阴阳平衡,引发失眠。针对不同情况的失眠往往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的。
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常见症状为入睡困难、烦躁易怒、口苦目赤,治疗以疏肝泻火、安神定志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心脾两虚型失眠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需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是经典方剂;阴虚火旺型失眠者常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宜滋阴降火、养心神,可选用黄连阿胶汤;痰热内扰型失眠多伴随胸闷嗳气、头重目眩、痰多,治疗需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温胆汤效果显著。
穴位按摩是调理失眠的便捷方法,可在睡前自行操作。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是心经原穴,能宁心安神,每次按压 3-5 分钟,酸胀感为宜;三阴交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健脾养血、调肝补肾,对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效果佳;涌泉穴位于足底前 1/3 凹陷处,能滋阴降火、安神醒脑,睡前用温水泡脚后按摩此穴,助眠效果更好;安眠穴在耳后乳突与风池穴之间,是缓解失眠的特效穴,轻柔按揉可快速放松神经。
生活方式的调理对改善失眠至关重要。中医强调 “顺应自然”,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让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同步。饮食上,晚餐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食物,可适当食用具有安神作用的食材,如百合、莲子、酸枣仁、茯苓等,煮粥或煲汤食用,能起到辅助调理的效果。
情绪管理是中医调治失眠的关键环节。“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是导致失眠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也可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在动静结合中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改善睡眠状态。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特色疗法可用于失眠调理。艾灸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虚寒型失眠效果显著,可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施灸;拔罐能疏通经络、祛除瘀滞,对于痰热内扰或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有一定缓解作用;中药泡脚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能促进血液循环、安神助眠,常用艾叶、薰衣草、合欢皮等药材煎水后泡脚。
需要注意的是,失眠的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通过辨证论治开具方药,结合多种调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中医治疗调理失眠强调辨证施治、多法并举,从病因入手,调整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辅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摆脱失眠困扰,重获高质量的睡眠,让身心在安睡中得到滋养与修复。